如果全面戰(zhàn)爭一爆發(fā),德國還是有每年五百萬噸的石油缺口,為什么會這樣??!有李默這個穿越者還會是這樣,這不是找死嗎?穿越者不是萬能的。本文由首發(fā)德國每年的的民用油消耗一千萬噸,軍用不算,而德國的石油來源,以39年為例,羅馬尼亞進口石油三百萬噸,(羅馬尼亞油田產量一千萬噸,股份分屬很多國家),德國煤變油今年可生產三百萬噸,秸稈生產兩百萬噸,(這兩項都在以每年一百萬噸的速度增產),德國每年民用油就缺口四百萬噸,還不算軍用,只是這些六百萬噸石油來源現在不會被封鎖而已。(真實數據)
其他的石油全靠從蘇聯和其他歐美國家進口,這些石油來源在和平時期還是有保障的,可是在戰(zhàn)爭時期就會被立即截斷,39年德國就在瘋狂進口各種物質,特別是石油,此時德國擁有的石油儲備是多少呢?五百萬噸,(真實數據),按照德**民每月消耗一百八十萬噸計算,德國的石油儲備最多三個月,所以張伯倫在不久前還斷,德國不敢入侵波蘭,因為只要英國一封鎖德國航線,無法獲得石油的德國很快就會因為沒有石油而崩潰,就算德國的裝甲洪流在厲害,沒有燃油也只能是廢鐵一堆。
施密特這次就是在裝船的時候,就專門負責了燃油這一塊,而了這次大規(guī)模的行動,基爾港的所有燃油儲備都被一次性裝載完畢了,而德國其他的軍艦只要少量的燃油。可見德國的燃油是多么緊張,那是每一滴燃油都是萬分的節(jié)約。這也難怪施密特會下這樣的命令,李默可不這樣想,沒有石油就去搶,歷史上的德國沒有搶到石油,不等于自己也搶不到。反正李默已經有了自己搶石油的路線和戰(zhàn)略方向。
施密特當然也收到了李默的命令,這讓施密特只嘀咕李默的命令:
“真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?!边@次行動帶的燃油比較充足,施密特也沒有在去質疑李默的命令,畢竟做好艦隊的防空,對整個艦隊的安全也是至關重要的。
很快在外巡邏的飛機就報告說是兩架挪威偵察機。巡邏的飛機請求處理意見。
當李默知道是挪威的飛機。就在開始權衡利弊了,挪威是和英法穿一條褲子的北歐國家,他們的情報系統肯定也是與英國的情報系統有聯系,這兩架挪威偵察機。多半就是受英國之托。前來偵查的。既然如此李默何必去驅逐或者擊落挪威飛機呢!完全沒有必要。挪威人想通風報信就讓他報好了。
“命令,用國際共同通信頻道通知兩架挪威偵察機,我們軍正在海試和訓練。為了避免事故的發(fā)生,請不要靠近航母編隊十海里之內,同時讓巡邏機跟在他們后面,如果那兩架偵察機一旦有任何攻擊企圖,立即予以擊落?!?
李默的意思很明白,你挪威人想看就來看好了,但請你不要距離太近,免得突然發(fā)動襲擊,讓我措手不及。
兩架挪威偵察機立即從無線電的國際公共頻道里面收到了消息,這次德國給他們劃定的紅線比較低,只要不距離航母編隊十海里就沒有事,作為擔負偵查任務的兩架挪威飛機,也不管押送的幾架德國戰(zhàn)斗機,就對著航母編隊而來,這兩架挪威偵察機在十海里外的確被德國的航母編隊給震撼到了。
十幾艘巨大的航空母艦龐大的身軀上停滿了兩種飛機,并且還有無數的飛機在進行起降訓練,航母的周圍是幾十艘驅逐艦的護衛(wèi),同時還有那浮出水面的潛艇,空中是幾十架在巡邏的飛機。最吸引人的是哪種丑陋的f61直升機,差不多是貼著水面的飛行,這東西報紙上也是刊登過的,只有德國可以生產的一種可以垂直起降和懸停的飛機,這些直升機在貼著水面飛行當然是在搜尋潛艇了。
偵查完畢的挪威飛機連忙離去,同時把自己看到的情況發(fā)給了英國,航母編隊的航向當然著重進行了匯報??磥磉@些挪威人只是來證實德國報紙上刊登的消息,來看德國的航母編隊是不是真的去北冰洋海試,既然情況屬實,那就不用大驚小怪了,但是德國德軍在幾個月內就搞出十幾艘航母,還是讓挪威人大吃一驚。雖然有的航母是用商船改裝的,但同樣可以看出德國強大的工業(yè)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