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大業(yè)十三年春,李密率軍攻取大隋第一糧倉洛口倉之后,便以洛口為都城駐扎了下來。
正是憑借這洛口倉中數(shù)以萬計的糧食,李密不斷招兵買馬擴充實力,反過來壓了原瓦崗寨首領(lǐng)翟讓一頭,最終引發(fā)了兩人的火并,翟讓命喪李密之手,李密自此成為瓦崗唯一之主。
翟讓死后,李密一時如日中天,東到泰山,南到淮河,沒有哪一個郡縣不派使者歸附他。
就連竇建德、朱桀、楊士林、孟海公、徐圓朗、盧祖尚和周法明等人都順勢派人向李密上書勸他登皇帝位。
可李密自己心高氣傲,面對各路群雄和手下官吏的勸進,卻堅持在沒有攻取東都洛陽之前絕不稱帝。
但偏偏就在李密勢力達到巔峰之時,南邊的江都卻傳來了隋帝楊廣派新任十二衛(wèi)大將軍秦昇北上征討瓦崗軍的消息。
此時李密并不在都城洛口,而是率三十萬大軍屯駐在離東都洛陽不遠的金鏞城,為攻打東都洛陽做最后的準備。
當他得知秦昇率軍北上時,便立即召集麾下一眾謀士將領(lǐng)在金鏞城的行軍元帥府議事,商討如何應(yīng)對秦昇率領(lǐng)的隋軍。
可奇怪的是,面對李密的問計,在場不少謀士和將士卻陷入了長久的沉默,誰都沒有主動開口。
李密看在眼里,心情不由一陣惱怒。
因為自從自己設(shè)計殺了原首領(lǐng)翟讓之后,這種情況已經(jīng)不是第一次了。
他知道翟讓雖然有勇無謀,但為人慷慨大義,深得瓦崗軍上下的擁護。
因為他的死,瓦崗軍中不知有多少人恨上了自己,雖然暫時沒有人跳出來說要殺了自己為翟讓報仇,可每次開會一個個默然不語就是對自己無聲的抗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