屋檐下長長的冰棍不見了,城郊荒地長出了小草兒了,河堤邊的柳樹也發(fā)綠芽了,微風(fēng)吹到臉上柔柔的,不再刺骨。
冬天轉(zhuǎn)眼過去,六一的春天終于姍姍來遲。
春天來了,就可以到野外挖各種野菜來填肚子。這下子不用學(xué)校下通知,學(xué)生們都自動走出校門,走到野外。
誰知道,有此想法的人也不少。城郊野外,隨處可見一些老人、婦女和孩子們提著空空的籃子四處走動。
到了近處,大家才發(fā)現(xiàn)這個給人無限希望的春天,野外的野菜也所剩無幾。
去年沒誰能餓著肚子,還去考慮怎么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這不怪大眾,餓得連泥都恨不得用來填飽肚子,誰還有這心思。
這么一來,去年的野菜挖得太干凈,留下的種子也就少了,今年長出來的野菜相比去年更是少之又少。
被無數(shù)人當(dāng)成“救命樹”的榆樹。更是有不少被剝了皮而枯死,就算幸存下來還依然挺立存活的,樹上的葉子也是接近沒有。
實在找不到什么可以吃的,很多人的目光開始轉(zhuǎn)到各個池塘和遠近小河溝。
池塘中間隨風(fēng)搖擺的水草,水面漂浮的浮萍;小河溝的螺螄、蚌殼、石蟹、泥鰍、黃鱔等生物。
這會下水還冷,加上每年淹死在池塘的人可不少。填飽肚子就是為了活命,如此一來也沒人敢下水。
不下水,不代表放棄。還是有不少人用竹竿、耙子,繞著水草、浮萍,想盡辦法收獲一二。
更多的人涌到方圓十里的那些小河溝,摸螺螄、摸蚌殼,有時運氣好,還能捉一些石蟹、泥鰍和黃鱔。
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,捉到的數(shù)量卻越來很少,每次出去幾個小時,也只能捉到幾兩。
眼看春天來了,還是青黃不接,為了生存,學(xué)校終于發(fā)出“自己動手開荒種菜”的號召。
這次活動獲得了全校師生的熱烈響應(yīng)。比起下鄉(xiāng)支農(nóng),這次可是實實在在為自己謀利,不少師生早就將目光望向校園內(nèi)的廢墟空地。
通知一下發(fā),各班系同學(xué)們紛紛跑到校園內(nèi),三五結(jié)群地尋找適合種植的荒地,打算先下手為強。
“小五,你們怎么還這么慢騰騰,遲了好地都給人占了?!?
張國慶見易解放一臉著急,跟大家加快腳步。心里暗暗鄙視這沒種過地的傻孩子。占得再好的地,收獲了還不是全部交到食堂?
他們班級能人不少。有精明的早就有目標別都是小石頭的荒地就行。估計這會已經(jīng)占到位了。
分配好各系各班級的地盤,轟轟烈烈的開墾活動開始。
全校師生一起行動,肯定沒法人人一把鋤頭、鐵楸。大家排除困難,運用了一切能用的工具。再沒辦法,直接動手。
除了必要的主課外,一時之間,大家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花在這一畝三分田上。就希望早點開墾好,順利播種,好早點收獲。
日子一天天過去,種下了希望,大家每天沒事去轉(zhuǎn)轉(zhuǎn),偶爾發(fā)現(xiàn)長出嫩芽,那一天整個班級笑聲不斷。
一分耕耘,十分收獲。
下了幾場春雨,不到半個月,鮮嫩的蔬菜皆冒出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