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瀛最后還是同意了大明的賠償條例。
由小松天皇拿出玉璽,親自在賠償條款上蓋章。
當(dāng)前的局勢,明軍撤的越快對東瀛越好。
目前已到八月底,就看能不能趕上十月份的收割了。
……
洪武二十六年,九月十八日。
朱元璋坐在龍椅之上,旁邊站著的是朱雄英。
文武百官悉數(shù)到齊。
東瀛使臣手拿國書,在殿外等候。
使臣緊趕慢趕,終于在九月十六號抵達(dá)應(yīng)天府。
這已經(jīng)是東瀛所能達(dá)到的最快速度,為的就是能讓大明盡快退兵。
但朱雄英執(zhí)意要將受降儀式推遲到九月十八號。
朱元璋雖不知為何,但還是欣然應(yīng)允,畢竟也就兩天之差,不是什么太大問題。
只有朱雄英知道,九月十八號這天代表著什么。
歷史滾滾而來,有些事終究無法釋懷。
東瀛,你也有今天。
“時辰已到,宣東瀛使臣入殿!”
殿外,源博生雙手捧著受降書靜靜等待。
待到宦官聲音傳來,源博生懷著激動的心情入殿。
自己的性命總算是保住了。
“小國使臣謹(jǐn)遵皇上圣諭!”
華蓋殿中。
群臣難以掩飾內(nèi)心中的激動。
想不到,太孫殿下竟然真的能把東瀛拿下,況且還是如此大勝。
東瀛,連前元都無法徹底征服的國家,在今天被大明朝徹底拿下。
自討伐東瀛開始,朝中不少大臣便極力反對。
原因無他,只因他們不相信朱雄英真能把東瀛徹底拿下。
在他們看來,此次戰(zhàn)爭不僅勞民傷財并且大概率會顆粒無收。
大明足足派出去五十萬大軍,若是大敗而歸,定會一定程度上損傷大明根基。
但事實證明,朱雄英的判斷是對的。
出兵東瀛,正確無比。
不僅讓大明狠狠的出了一口惡氣,還為大明帶來了不盡的收益。
源博生跪倒在殿內(nèi),雙手舉過頭頂,將投降書送上。
朱元璋點點頭,馮貴便將玉璽送上。
朱雄英拿起玉璽,從殿上走下,一步一步走到東瀛使臣面前。
離使臣的距離只不過十步遠(yuǎn),但朱雄英卻走得格外緩慢。
每走一步,朱雄英都要在心中默數(shù)。
直到走夠十四步,朱雄英才緩慢停下,也剛好走到了東瀛使臣面前。
打開投降書,上面由雙文書寫。
右下方,東瀛的印章已經(jīng)蓋上。
朱雄英深吸一口氣,緩緩拿動玉璽。
這是歷史性的一刻,就連朱元璋心中也激動萬分。
他知道,自己在位期間又完成了一件大事。
玉璽蓋在降書之上,東瀛正式投降。
群臣全部跪倒在地,高聲齊呼道:
“大明萬歲萬萬歲!”
“皇上萬歲萬萬歲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