宅子雖小,用料卻都是紅磚青瓦,這在村子里還是比較少見的,看起來干凈整潔,典雅幽靜,估計價格不便宜。
李元紹的審美也很在線,整個宅子的內(nèi)飾和庭院景觀改造都是他親自設計并一手改造的,院內(nèi)目前還是半成品的模樣,花圃中堆著不少黃土,幾處地方移栽了梅樹。
光是這格局規(guī)劃,便能想象出來年滿樹繁花時的美景。
到了屋內(nèi),李元紹的出眾品位就體現(xiàn)得更明顯了,雖然都是些價格便宜的家具和擺件,卻愣是讓他陳列擺放出一種別致的韻味來。
空蕩蕩的墻壁上掛了他自己寫的字畫,書法字跡頗有風骨。
他那在世家大族中熏陶出來的底蘊,讓這座被改造的小宅子輕而易舉地脫穎而出,和整個桃源村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。
“殿下,太子妃請喝茶,另外這是我按照您要求寫的觀察日記,還請過目。”
木桌上擺放著李元紹的戰(zhàn)果,好家伙冊子疊了一大摞。
云苓喝了口熱茶潤嗓子,便仔細地翻看檢查起來。
她給李元紹安排的任務,主要是觀察記錄不同的肥料對不同的作物生長有何影響。
有了一顆種子,只要花些時間和耐心,早晚能變成一百顆。但化肥這種東西可是沒辦法隨便量產(chǎn)的,且采購也是一大筆資金消耗。
云苓覺得自己不管在現(xiàn)代掙多少錢,都無法解決一整個古代國家的化肥供給。
何況比起種子來,這玩意兒的來歷可不好交代。
好在種田是漢人刻在基因里的本能,作為農(nóng)耕國家,便是在這個時代,人們常用的肥料種類就多達幾十種。
比如除了常見的糞發(fā)酵肥以外,還可燒秸稈草木灰,甚至是種植專門的植物來發(fā)酵綠肥,摻了動物骨頭的骨肥等等……
什么肥料適合哪種農(nóng)作物,種地多年的百姓們也是有經(jīng)驗總結(jié)的。
為了能夠解決肥料使用的問題,這個時候試驗田的另一個作用就體現(xiàn)出來了。
第一次試種,云苓設計了很多組對照實驗,并讓李元紹帶領(lǐng)了一批學生,觀察記錄不同肥料使用下的同種作物,分別都會遭遇什么樣的病害,以及收獲成效如何。
李元紹做得十分盡職用心,云苓滿意地點點頭,“這些筆記寫得非常好,不過這是個耗時漫長的大工程,要堅持很多年才行?!?
“仔細保留好這些筆記,每隔一段時間,我會讓司禮監(jiān)那邊做雕版印刷,將來京城之外的各州各縣,都是要以此為參考的?!?
李元紹點頭應下,“太子妃放心,我一定全力以赴?!?
在桃源村這段時間,他可謂感悟良多。
以前大家都說讀書入仕是為了大周蒼生百姓,可到底怎么做才能實現(xiàn)鴻志,又都考取功名便是。
如今,李元紹總算找到正確的答案了。
他沒有入朝為官,卻是真正地做到了為天下蒼生。